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特色

时间:2015-09-06浏览:45

 

   团队设置特色
在教学团队设置上我们强调:第一,是从专业整体上要强化三才()建设,即人才(师资),器材,教材;第二,是对教师的要求,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第三,是对梯队的要求,强调职称上是高级中级初级,学历上是博士硕士本科,年龄上是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型结构模式。这对于我们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打好坚实基础至关重要。
㈡ 专业特色
近年来,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特点,我们紧抓市场对IT产业人才需求比较强的优势,树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现已发展成为校级教改示范专业。依托财经院校管理专业齐全、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成我校专业特色突出、人才需求旺盛的重点、热门专业。根据现阶段国内各行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国内有关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经反复、认真的讨论和有关专家论证,将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于“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两个发展方向。
我校为办学历史较长的财经院校,经济、管理学科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因此,我们以此为依托,在学科基础课中增设了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贸易经济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突出财经院校开办此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就业有着明显优势,并根据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㈢ 课程特色
按照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体学科专业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整体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创新能力建设。
1.突出专业特色和财经院校特色
参考国外有关院校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状况,我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的修订,设置了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和经济管理为两翼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除注重对学生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还加强了对学生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使专业特色更鲜明。
2.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围绕培养目标,新的课程体系中体现“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应用能力,突出学科交叉,提高综合素质” 本专业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在:使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时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各类课程内容结构得以优化;提高选修课课时比重,扩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施网络教学与双语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学中采用网络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上网学习,并且还可以由自己安排学习进度;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享有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互动式多媒体课程材料;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方便地获得大量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它信息或材料;也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4.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前沿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力求解决交叉重复以及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关注社会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设一些较为先进的或前沿的课程;二是引进和借鉴国外相关课程中的有益部分,充实和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我们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五所著名大学的做法,将原教学计划中的《经济法》课程调整为《企业法律环境》课程,增设了《管理沟通》课程。
5.设置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以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没有具体的专业方向,学生培养模式单一,从而使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充分考虑和重视,设置两个专业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置了相应的限选课课程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完成专业必选课的前提下,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充分挖掘学生各自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目标化
  团队在广泛调研、总结和讨论的基础上,面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围绕办学思路及办学特色,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适时的调整与改革。教学计划在满足要求、强化特色的前提下,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教学体系总纲,并按“基础、技术、能力、理论、交叉”五个模块建立学科的培养体系。模块间相互关联、互相渗透且每一模块有其自身明确的目标。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特色化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团队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年轻、富有活力的特点,鼓励他们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有的课程被列为校级优秀课程,有的教改项目获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另一方面则倡导教师积极编写讲义、教材等,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此外,高年级阶段教学尽量采用“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实践基地合作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发,既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形成了自身教学特色。
    3
.师资队伍建设的年轻化、多元化
  在多年的发展中,坚持师资来源多元化、结构年轻化的原则。自2000年以来,借我校大力引进人才的优势,先后从各地引进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0余人,由于在引进人才上重点对象为中青年骨干和高质量的博士硕士生,目前在册教师大部分在45岁以下,正是上述特色,使得本团队充满活力,学科建设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4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体系、教学改革能够良好运行的枢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学管理工作在坚持规范化的基础上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近年来,多次调整教学计划,为了保障教学计划的良好实施,采用“计划督察座谈反馈”的线型管理运作方式,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教学督察小组,不定期检查开课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各课程教学情况;同时经常了解改革课程的教与学的情况,做到反馈及时,研究和调整及时。从而,既保证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也使教学改革能健康、稳步地推进。
5.教学研讨交流系统化
团队积极全面地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形成符合信管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表现在:开展教学方法研讨,实行教学观摩定期开展特色经验交流研讨和观摩教学会,鼓励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博采众长,不断创新。采取现场实践锻炼、答疑辅导、逐章讲课熟练、独立承担全课程教学、最后分方向深入研究”的青年教师过程培养模式,锻炼出了一批优秀主讲教师;实行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方法,推广现代教学技术。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课程模块目标的不同要求,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图文并茂,分别采用“精讲”、“细演”的授课方式;教学科研互相渗透,拓展文献讲解,改革授课思路在讲授基本原理、技术的同时,结合实际分析现行技术理论的形成发展,并通过科研成果的演示、最新拓展文献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名流进行专题讲座,先后聘请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多名教授为本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实验教学或实践性
1.适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验环节的教学时数。为适应IT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培养计划增加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两个的多门课程的实验,同时增加了《企业资源规划》、《信息检索》、《VB》和《NET应用软件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
.进行实验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块结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建立与培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开辟新实验领域,并构建全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相配套,注重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我们分别召开面向教师、面向学生的动员会,从选题、开题、设计质量、文档规范等环节上严格要求,以保证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符合专业学位规定应该达到的要求。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行“回访制”。建立了江苏盐城、安徽芜湖、双凤、蚌埠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每个基地能基本满足所有的实习内容。同时,还制定了“基地回访计划”,加强与基地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
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
    1.利用信息工程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构建了团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课建、教学大纲、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料都放置在此平台上,便于老师、学生共享,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还专门设置了课程交流平台,提供学生和老师之间通过网络对相关知识和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非教学时间进一步加深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同时网络课程交流平台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在课外的实践中碰到的难题和实际问题及时进行专业化的解决。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