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巡礼“十三五”]管工学院:落实“新经管”建设“新工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时间:2021-02-02浏览:345

 “十三五”期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党建质量,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落实“新经管”,建设“新工科”,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教学改革,强化科研服务能力,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创新党建形式,提升党建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作用不断强化

“十三五”期间,按照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党建标准化建设,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拓展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推进党建“双创”工作,开展作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构建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机制体系,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注重制度建设,共制定完善《关于对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实施答辩审查的暂行办法》等党建实施办法17项;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党委在全校率先达标,所属党支部全部达标,学院党委荣获2018年先进基层党组织”“双创”工作推进扎实2019年计算机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0年学院党委和工程管理系党支部分别入选校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品牌建设逐渐强化,完善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机制,推进学生党员领航工程,“学院学生党员领航工程的探索与实践”获校首届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互联网+党建”模式创新获教育厅重点项目立项思政教育实效性明显增强,组织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表彰院级“十佳大学生”,开展“榜样宣传”宣传活动,学院官网获评校首届“十佳网站”,网络育人模式《“123模式”构建新媒体平台矩阵,打造网络育人强阵地》荣获“三全育人”工作创新案例获校二等奖,育人案例《以心育心 协同育人》《春风化雨润人心》在校研究生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典型案例征集和评选中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唐根丽老师荣获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郑丽琳老师荣获安徽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2名教师荣获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李怡同学获得2018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称号党建引领影响逐渐扩大,安青网、蚌埠日报报道学院党员志愿者亮身份,展风采,树形象——为新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事迹,中安教育网以“线上团学多姿多彩,青春战‘疫’共克时艰”为题报道学生共抗疫情事迹,安徽新闻网、凤凰网以“十二年支教路连绵志愿心——安财大管工学院学生支教队志愿服务纪实”为题报道学生志愿服务事迹。

    二、坚持全面发展,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会议精神,落实“新经管”,建设“新工科”,注重内涵式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科专业结构实现新优化,学院调整学科布局,停止情报学学硕专业招生,增设工程管理专硕学位;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撤销管理科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纺织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稳步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专业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正向国家一流专业迈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共引进师资28人,其中博士学位16人,学院现博士化率(含在读博士)44.3 % 14人被聘为校龙湖学者,10人晋升教授职称,16人晋升副教授职称,1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评省级教坛新秀,教书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立项安徽省新工科项目1项;立项安徽省新农科项目1项;立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项目4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列为省级教学团队;《管理信息系统》被列为省级规划教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被列为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工具》被列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省级教研项目9项,校级教研项目83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3项。实践教学取得新成效,“大数据技术与智能交通科研实验室”立项校级特色实验室建设,新建“建筑模型实验室”和“物联网实验室”;学生获国家级奖项72项,省级奖项472项。其中,在A类赛事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和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共荣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3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提升,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100人左右,学硕研究生总计发表论文150多篇,人均在校定C级及以上发文数量位居学校前列,其中SCI/EI级别以上10多篇,CSSCICSCD级别以上40多篇,专利/软著10多项。应届本科生平均毕业率98.3%,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0.2%,升学升造率稳定在20%左右,其中,2020年考研率为22.05%,比2016年增长30%

    三、搭建科研平台,培育学术氛围,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

“十三五”期间,学院组建科研团队,支持教师外出访学,举办专门学术会议,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制定科研激励办法,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多样,共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46人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1人次,成功举办“新经管发展战略下人才培养”校友论坛第十三届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第九届全国高等财经院校信息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院长(系主任)论坛等学术会议。学术研究氛围逐渐浓厚,组建8个科研团队,配备科研团队工作室,评选表彰科研突出人员25名,选派10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 9人赴国内高校做“访问学者”;学术研究能力持续增强,1人被评为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被评为校学术带头人,6人被评为校级后备人选;立项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省教育厅项目31项;发表学术论文432篇,其中A级以上17篇、B32篇,C127篇,SCI22篇、EI检索19篇;出版专著9部;获厅级及以上科研奖项28项。

    四、拓展服务领域,推进深度合作,服务社会功能日益彰显

    “十三五”期间,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工作,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与社会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安徽中盛绿色产业集团、深圳东宝软件公司等10余家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承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江苏双沟酒厂等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到账经费累计131万元,其中2项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深度参与蚌埠市智慧医疗体系构建,与蚌埠市卫健委签署蚌埠市智慧医院信息系统、蚌埠市电子健康卡应用与管理系统、蚌埠市智慧医疗云建设等项目委托协议,项目协议金额累计达10342余万元。发挥政府智库作用日益显现,中标省主要领导圈定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制定、修订多项棉花加工技术标准,棉花质量管理团队成员荣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全国棉花加工标准化领域等各类奖项8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格局,注重内涵式发展,深入开展党建“双创”工作,推进“双基建设”,实施“双万计划”,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努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撰稿:李婷 蔡永守 胡可可 许庶   审核:吴永夺)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