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以匠心树人,育匠人立世”,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你一起通往高级工程师的梦想殿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7月,前身是1993年创建的经济信息管理系。近30年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形成了学科交叉和支撑的教学科研体系,沉淀了“厚德博学、求真笃行”的院训,形成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度成长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基础教研部和实验实训中心等6个系部(中心),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7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电子信息工程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授权点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教授20人,副教授38人;博士52人,在读博士1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1人,学校“龙湖学者”16人,7人荣获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坛新秀荣誉称号;组建了5个教学团队、5个学科竞赛团队和7个科研团队。
学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现有在校生2238人,注重构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组织开展“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学校篮球、足球、羽毛球、运动会等各项赛事活动中成绩斐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动手能力,累计500余人次荣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3300余人次荣获各类学科竞赛省级奖项,1300余人次参与国家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达20%以上。
专业介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一、专业简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建于1991年,前身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规范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31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2008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入选安徽省专业改造项目,2019年入选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0年安徽省专业评估中获A-等级(16所高校中名列第3),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队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汇聚了一支以龙湖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2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人,省级教学名师 1人,省级教坛新秀 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 2人,校级学术带头后备人选 4人,校级教学名师 2人,校级教坛新秀 2人,龙湖学者7人,硕士生导师16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为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
三、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优势,围绕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对接国家和安徽省人才需求,培养能够从事商务智能分析、信息系统规划与实施、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的,具有复合型知识、创新性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入选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另外,本专业还与上海、南京、杭州和深圳等地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学生完成实训实验创造条件。近年来,一批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获得重要奖项。截至2021年,本专业已经毕业学生2786人,目前在校生402人。近3年,本专业考研率已超30%,不少同学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工程管理专业
一、专业简介
工程管理专业创办于1996年,2004年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标准、参照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指导意见,在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办学基础上,设立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始以工程管理专业招生;2015年工程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点申报成功,2017年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始招生,2021年工程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队伍
工程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师资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多位教师先后获校级以上“优秀教师”“科研标兵”“教坛新秀”荣誉称号。此外,本专业还聘请了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徽晟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蚌埠市规划设计院、蚌埠市审计局、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实践导师12人。
三、人才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备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论证与决策、投资控制、招标投标和全过程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和教育单位从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策划、投标报价和全过程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具有工程管理特色的“课程实验+基地实习+综合实训+学科竞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筑,设置以《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建设法规》《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管理类综合实验》为核心课程的系统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新实践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
一、专业简介
工程造价专业创设于1996年,1998年根据教育部本科目录调整停办,2012年我校重新成功申报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是安徽省最早设立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2019年在安徽省管理类专业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三。2016年获批省级卓越工程造价师教育培养计划,2022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队伍
工程造价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核心课程教师为“双师型”教师,8人次教师拥有国家一级建造师和一级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3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1人获省级“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人次获校“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人才培养
本专业以省级工程造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注重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强调社会实践,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信息技术、法律等系统的知识结构,熟悉工程造价管理方针、政策、法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竞争合作意识与协调沟通能力,能从事工程预算、工程决算、工程估价、工程融资、工程投资等全面工程造价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97年,省级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省级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本专业主要面向经济、管理类系统开发和大数据处理等计算机应用领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师资队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生导师7人,是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层次合理、学缘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数十项,研究领域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多个方向,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及SCI、EI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名教师先后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访学、进修和学术交流。
三、人才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生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团队意识好,具有很好的创新精神。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贯彻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推进“新工科”建设,依托学校经管法学科优势,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合作共事、协同工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自觉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胜任计算机领域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师,培养成为适应国家经济与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达到以下预期培养目标:1、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能自觉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能将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2、具有设计、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能力,能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处理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胜任该领域技术研发等工作。3、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在设计和研发团队中担任骨干或组织管理角色。4、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应对科技发展的挑战和适应社会需求以及职业发展的变化。
物联网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物联网工程专业创建于2015年,主要依托学校经管类学科的优势,注重学科交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物联网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传感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
二、师资队伍
物联网工程专业现有从事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关的教师和实验人员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博士1人,实验员2人。
三、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和物联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掌握与物联网工程相关的计算机、微电子、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胜任物联网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作或具备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与技能。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达到以下预期培养目标:1、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和跨文化环境下开展工作。2、能够合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物联网及计算机领域内的工程问题;具备创新意识,初步具备运用专业知识技术解决物联网工程及计算机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3、在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能够承担物联网工程及计算机相关领域中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软件研发、设备开发、工程管理以及维护等工作。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深入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不断提升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立于2006年7月,在国家“新工科”背景下,按照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坚持“立意创新、注重实效、服务师生”的理念,以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核心目标,建立面向智能控制、移动通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师资、课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1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22年获批省级传统专业改造提升项目,2022年6月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规模达到24人,博士化率超过5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0%。其中,龙湖学者6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电子信息工程系围绕“懂技术的管理者,会管理的工程师”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组织培养工作。在社会服务上,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与行业协会建立了密切关系,与区域内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在科学研究上,五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0多项,在SCI/EI/CSCD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10多项,和多所美国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为师资培养和学生留学打造了良好的空间。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制定了体现深化实践、创新创业、社会责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行业核心层面筑牢基础、拓宽道路、提供机遇。在教学体系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瞄准国内一流学科竞赛,积极打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智能芯片三类A级学科竞赛团队,将课程体系和学科竞赛内容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内学科竞赛,三年内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多项,并于2019、2020年度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国赛一等奖,“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与行业内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和实践实习基地协议。
人工智能专业
一、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专业创建于2019年12月,在国家“新工科”背景下,按照学校“新经管”发展战略,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以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核心目标,建立面向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智慧金融等领域的师资、课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突出数据智能存储和数据智能分析两个重点模块,使培养人才具有完整、丰富和可延展的数据智能处理流程知识和能力。2020年人工智能专业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人工智能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项目”。
二、师资队伍
人工智能专业师资规模达到20人以上,青年教师比例达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0%。近年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先后从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大学引进10多位博士。在社会服务上,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与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了密切关系,与区域内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横向项目合作。在科学研究上,建立了区块链、金融大数据分析、无人机等科研团队,教师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10多项,和多所美国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为师资培养和学生留学打造了良好的空间。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制定了体现深化实践、创新创业、社会责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行业核心层面筑牢基础、拓宽道路、提供机遇。突出“懂人工智能方法的金融师,会金融分析的算法工程师”,作为全校深度嫁接融合的专业,以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为核心,以金融经济领域知识为融合对象,强力开拓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方法学定量分析金融经济领域问题的能力,并嫁接信号和数据层次的算法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符号学派课程为主体,涵盖连接学派主要课程,选择性讲述仿生学派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上与阿里巴巴、亚马逊、神舟信息、配天机器人等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和实践实习基地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