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传承非遗“鼓”韵,奏响科技“新声” ——管工学院“鼓韵新声”实践团赋能花鼓灯文化

时间:2025-07-19浏览:12

715日至16日,安徽财经大学“鼓韵新声”实践团走进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开启“AI+数字非遗”探索之旅。团队以科技为笔、以青春为墨,在花鼓灯艺术发源地探寻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路径,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数字活力。

怀远县是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常坟镇更是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孕育了众多优秀的花鼓灯表演。实践团的文化探寻之旅从怀远县文化馆开始,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珍贵的文化印记。

在数字文化展厅,全息投影技术让古老的花鼓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吸引着老少皆宜的目光,让人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力量。在怀远县规划馆,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地政府对非遗保护的远见卓识。展馆内,从涂山禹王庙会到端公腔,从生粉圆子到花鼓灯,每一项非遗都得到了精心呵护与展示。透过城中村改造的规划蓝图,队员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走进常坟镇花鼓灯传习基地,尹老师如数家珍般的讲解,让队员们对传习基地的运营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当看到47岁的小学员一丝不苟地练习基本功时,许多队员的眼眶不禁湿润——这些小小的身影,正是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证明。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走街串巷,与当地居民促膝长谈。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个建议之中,都包含着一份真挚的期待。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如同散落的珍珠,终将被串成推动非遗传承的珍贵线索。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时代变革的脉搏。非遗保护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创新。AI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化采集、虚拟现实和智能分析,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实践团队将把所见所闻转化为数字化成果,让花鼓灯在数字土壤中绽放新蕾。这次实践是新的起点,队员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守护文化之根,让花鼓灯的鼓点永远激荡在淮河两岸,回响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中。

(撰稿:刘文莹 蔡雨辰 丁莹;摄影:李一诺 王紫璇;审核:樊元华)

与常坟镇文化站张站长就花鼓灯宣传问题进行交流



开展问卷调查


与花鼓灯传习基地学习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常坟镇花鼓灯传习基地课程结束的合照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