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路径,7月7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TFO智能数遗特别行动小组赴安徽省黄山市徽墨制作工坊,开展主题为“墨韵千年传匠心 青春助力守非遗”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起源于南唐,盛于明清,产地主要集中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绩溪等地)。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需经点烟、和料、制墨、晾墨、描金等多道工序。选材上,主要采用桐油烟、松烟等,辅以麝香、冰片、金箔等名贵材料。成品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不仅是书画创作的上等颜料,更因精致的墨模雕刻、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小组成员深入徽墨制作核心工坊,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系统观摩并学习了传统徽墨制作的关键工序。他们亲历了严谨的“取烟”过程,目睹了包含中药、矿物等珍贵材料的“和料”秘方,感受了“木工”与“模具雕刻”的精巧,并详细了解了“制墨”“打磨”“晾墨”“描金”等环节的精湛技艺。在传承人的讲解下,组员们了解到,如今AI技术正在为徽墨传承助力,例如通过图像识别记录核心工序、三维建模复刻墨模、生成技术转化文化元素,还能依托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同时,组员们也积极动手参与了部分环节,深刻体会到徽墨制作所蕴含的匠心独运与深厚文化底蕴。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管工学子对徽墨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知与热爱,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文化传承保护的生动课堂。通过对AI技术赋能非遗项目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智能化手段在文化遗产精准记录、深度分析与创新转化中的关键作用。TFO小组表示,未来将继续结合学科背景,深入研究AI等智能技术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徽墨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撰稿:李梦如;摄影:TFO智能数遗特别行动小组;审核:樊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