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大运河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路径,近日,学院“扬州绒花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研究小队”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AI+数字传媒”为核心技术支撑,聚焦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技艺,挖掘其当代价值与活化潜力,助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在博物馆“数字运河”展区,团队成员通过AI交互系统沉浸式体验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3D动态地图,漕运古船的航行路线与沿岸市井的繁荣景象得以清晰再现。此外,团队运用AI图像修复技术,对馆藏古画《运河漕运图》进行了智能补全与色彩还原,使原本模糊破损的文物细节重现光彩。
作为运河文化的代表性非遗项目,扬州绒花制作技艺仍面临着传承和推广的双重挑战。实践中,团队结合数字传媒技术,打造了“绒花数字档案库”。通过高清扫描、VR微距拍摄等手段,全面记录绒花制作的108道工序,并利用AI算法智能分析传统纹样规律,开发出可交互的“绒花设计助手”。参观者只需输入关键词,系统即可自动推荐纹样组合,甚至生成虚拟绒花饰品,结合AR试戴功能体验“云簪花”的趣味。
此次实践以中国大运河为“活态课堂”,展现了AI与数字传媒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也让团队成员深知非遗文化保护圈正在经历创新,通过区块链技术为绒花作品生成数字藏品,并结合VR技术,持续推动非遗文化保护破圈传播。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科技+文化”的研究路径,探索更多数字化手段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当代转化,让古老技艺在新媒介中绽放全新生命力。
(撰稿:单思语 丁莹;摄影:卢端 梁娜娜 陈梦茜 徐伊宁;审核:樊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