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探访淮北非遗魅力:数字化传承与文化体验共绘传承新篇

时间:2025-08-21浏览:10

近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调研团队赴淮北市文化馆开展非遗文化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参观、深度访谈与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感知淮北非遗的独特价值,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创新传承路径。

调研期间,团队重点采访了淮北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盖勇。他从文化与非遗的内涵出发,结合淮北地域特色,阐释了非遗作为地域记忆和人文精神载体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凝聚了民间生活智慧与集体情感。谈及传承,盖勇强调“人”的纽带与“本土认同”的重要性:“就如淮北诸多传统技艺,既需依靠师徒相传保留本真,也离不开公众从认知到消费的多维支持,唯有如此,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队员们采访盖勇主任

针对数字化传承这一焦点,盖勇介绍了文化馆目前已开展的实践:通过拍摄非遗技艺影像、建立电子档案等方式,对剪纸、泥塑等本土项目进行系统化数字记录,保留其“数字基因”;同时借助线上平台传播非遗文化,扩大影响力。但他也指出当前面临的多项挑战,包括数字化标准不统一导致的资源整合难题、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以及持续资金投入有限等。展望未来,盖勇表示文化馆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平台,拟与本地高校合作研发契合淮北非遗的数字化标准,并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推动数字资源应用于传承人培养与公众教育。

访谈结束后,团队沉浸式体验了一节非遗射箭课。在拉弓、瞄准、发射的过程中,成员们不仅领略到传统射箭技艺的精妙,更通过礼仪规范体会到中华礼学中“敬、慎、正”的文化内核,让抽象的非遗变得可触可感。

队员们体验射箭课

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团队对淮北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的理解,也凸显了文化馆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文化延续的积极探索。数字化与传统的交融、理论与体验的结合,为非遗的未来指明了清晰路径——既要借助科技赋能拓宽传播渠道,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也要扎根社区,培育传承土壤,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活态保存”到“活力再生”的跨越。

队员们与盖勇主任合影

(撰稿/摄影:王梦雨;审核:樊元华)


返回 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