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数字技术唤醒桑皮纸记忆,青年团队助力岳西非遗焕发新生——管工学院“非遗智影团”桑皮纸数字化实践纪实

时间:2025-08-07浏览:10

当传承千年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与现代人工智能相遇,将会激荡出怎样的创新火花?今年7月,学院“非遗智影团”积极响应“AI + 数字非遗”社会实践号召,深入安徽省岳西县,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开展了一场数字化传承的深度实践。一群青年学子以专业为基、技术为翼,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实践首日,团队走访了位于官庄镇的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同烟。刘老先生系统讲解了从原料采集至成纸输出的整整72道工序,尤其对“楮树剥皮”“日光漂白”等关键技艺的传承脉络与现实困境作了细致剖析。队员们分组协作:技术组运用高清摄像设备全面记录每一环节,为后续AI建模储备一手影像资料;问卷组则面向村民发放50余份问卷,深入调研桑皮纸在本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公众认知。在刘同烟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还亲身体验了“纸药调配”等基础操作。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精准掌控温湿度,让大家在实操中深切体会到“知易行难”,也更敬佩手工艺人代代相传的专注与匠心。

团队随后赶赴岳西县板舍村王柏林处继续研学,并访问县文化馆,进一步拓展对桑皮纸文化底蕴与当代传承现状的系统认识。从传承人工坊、乡村市集到文化机构,队员们一路走访、多方对话,全面感知这项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

此次岳西之行不仅是一场技术赋能非遗的实践探索,更是一次文化使命的深度觉醒。队员们深刻认识到,AI技术并非要替代传统手工艺的温度,而是以数字化方式提升其可见度、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古老技艺赢得更广泛的社会珍视。团队成员李雨桐感慨道:“刘同烟先生数十年来坚守72道工序的执着,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文化根脉的守护。”

实践团指导老师赵俊杰表示:“桑皮纸是连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这次实践让同学们进一步坚定了以科技传承文化的使命。”接下来,团队将依托高校科研资源,系统整理调研成果,重点从AI动态建模、数字资源库构建、智慧传播策略等维度为桑皮纸设计切实可行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承方案,致力实现非遗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双赢共振,以青春智慧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撰稿:郭佳佳 丁莹摄影:非遗智影团;审核:樊元华


返回 原图
/